面對風險和挑戰,我們有兩種選擇:其一是保守和逃避;其二是冒險和迎難而上。
很顯然,布魯克林品牌的創始人——史蒂夫·辛迪(Steve Hindy),屬于后者。
史蒂夫·辛迪和他創建的布魯克林
從戰地記者到釀酒師
某一天,史蒂夫在貝魯特度過他的最后一晚,沒想到的是,他所在的酒店遭到迫擊炮襲擊。這位向來大膽的年輕人,絲毫沒有恐懼 ,反而拿起了一塊依然能感受到溫度的炮彈碎片,寄回到了他所在的紐約市。
大概是因為作為美聯社的戰地記者,穿梭于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見到過了太多的戰爭和暗殺事件,他才能如此平靜地面對可怕的戰爭。
紛亂并沒有讓他放下對生活的熱愛,在常駐于沙特阿拉伯的期間,他甚至還學會了另一種技能:釀造啤酒。
由于沙特阿拉伯嚴禁任何酒精飲料,因而私自釀酒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因為一旦被宗教警察抓獲,要付出的代價可遠遠不止罰款這么簡單了。但啤酒于他而言,更似精神食糧,為此冒險他并不覺得是沖動或幼稚使然。
從戰地記者到釀酒師,這其實還只是一個故事的開始。而接下來的這個布魯克林故事,才是精釀啤酒革命中一個精彩的篇章。
布魯克林和精釀啤酒革命的興起
1,精釀啤酒革命的序幕
——布魯克林拉格
一百年前,布魯克林有不下48家釀酒廠,但各家釀造廠被迫與工業型酒廠競爭。1976年,這個地區最后一家釀酒廠倒閉。
1984年,史蒂夫·辛迪從中東回來,在布魯克林的Park Slope社區定居。他決定要創建一家啤酒釀造廠,把“真正的啤酒”帶回布魯克林。于是,他找到了樓下的鄰居,湯姆·波特(Tom Potter),并且創立了一家釀造品牌。
由于資源有限,他們選擇在紐約州的Utica釀造第一批啤酒——即我們所熟知的布魯克林拉格。
他們委托第四代德裔美國釀酒師,著名的William M. Moeller為布魯克林拉格開發配方;而對于Logo和酒標的設計,他們也邀請了被譽為“世界設計之父”——Milton Glaser進行設計。
從產品的品質,到給以消費者的體驗,布魯克林在每一個細節上都追求做到極致。
Milton Glaser和他的I ??NY
幾個月的反復電話溝通,米爾頓終于同意與熱心的史蒂夫·辛迪進行了五分鐘的會談。他甚至同意免除費用以換取公司的部分股權和新鮮啤酒供應。于是,合作便這么進行了下來。
因為資金和資源的匱乏,布魯克林品牌最初的測試批次,誕生于地下室,而每一瓶啤酒,都是手工進行貼標。
但凡是挑戰和突破常態,以創新探索新領域的事情,最初總會出現“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
正當他們準備找紐約分銷商合作,將產品發布時,他們發現,這些分銷商早已被大型釀造廠所捆綁,對于小型的本地品牌,他們也沒有任何興趣。
顯然這樣的麻煩并沒有讓史蒂夫·辛迪退卻。相反,他們買了一輛面包車和小型卡車,在貨箱的側面畫上了他們的Logo,以自己所能及之力,不遺余力地向紐約客們介紹著他們早已陌生的精釀啤酒。
注重品質和體驗的這款精釀拉格,果然深受酒客們喜愛,毫不意外地,布魯克林拉格很快成為當地的標志之一。
2,從紐約走向世界
——加勒特加入布魯克林
受到歡迎是件好事,但也帶來了新的困擾。在那些年里,紐約市的犯罪活動猖獗,布魯克林又不得不面對竊賊,武裝劫匪和與暴徒的肆意破壞。在啤酒車幾經遭受破壞后,他們決定,將建造一家啤酒釀造廠列在了計劃里。
于是,他們聘請了備受尊重的釀酒大師加勒特.奧利弗(Garrett Oliver),參與他們計劃中的布魯克林新酒廠,而他的加入,成為極具意義的轉折點:在加勒特加入以后,更多種類和風格的啤酒開始出現,也讓他們的名氣從紐約擴散到了全美,乃至世界。
Garrett Oliver
加勒特在20世紀80年代在英國生活了一段時間,在那里他有一個自己的搖滾樂隊,而他在演出期間發現了木桶發酵的Real Ale。他的見識和個人才能,也讓他之后擔任了紐約市家釀協會的會長。
終于,在1996年,布魯克林的酒廠建成,并且紐約市市長魯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親自為其剪彩。而在建廠后推出的第一款啤酒:Brooklyner Weisse,再度掀起了一股飲用精釀啤酒的浪潮。
緊接著,加勒特又推出了許多的布魯克林新酒款,從易飲的拉格、皮爾森,到風味更為濃郁的棕色艾爾、淡色艾爾、世濤,再到如今正流行的農舍艾爾、酸啤、增味啤酒,每一款都是向傳統的致敬或對創新的推崇。
他的啤酒贏得了許多國家和國際獎項,也讓他成為世界聞名的釀酒大師。
3,精釀啤酒革命的先驅
——對精釀啤酒行業產生深刻的影響
在史蒂夫·辛迪、加勒特.奧利弗等人的打理下,布魯克林成為全球聞名的精釀品牌。
大概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這35年間,布魯克林從無人知曉精釀啤酒的尷尬局面,發展成了如今在全美擁有12家酒廠,分銷至全美26個州,30個國家的精釀品牌。
布魯克林也在這場全球精釀革命中打下了自己的版圖,顯然,以產品和體驗說話,布魯克林的啤酒將很多人引進了精釀啤酒世界。
布魯克林的啤酒版圖
不僅如此,加勒特和史蒂夫也同樣致力于傳播精釀文化。
加勒特的書《The Brewmaster’s Table》,早已成為啤酒品鑒師和愛好者們推崇的經典。
The Brewmaster's table
而史蒂夫·辛迪的一本書,更是記錄了美國精釀啤酒行業50年的變革史。這本書就是《精釀啤酒革命》。
在產品、體驗和文化上不斷正向地影響著精釀啤酒行業的發展,借用史蒂夫所著所言的“革命”一詞,布魯克林本身就是精釀啤酒革命的一個縮影,也是全美乃至全球精釀啤酒革命中,最精彩動人的篇章之一。
...
從前美聯社記者,放棄高薪的工作,轉而到街頭售賣啤酒,強烈的對比著實讓人難以理解。但正是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心,才得以這家頗有傳奇色彩的精釀品牌成為精釀酒客們心目中經典;也是對精釀啤酒充滿著熱情,布魯克林才不落于時代。
精釀革命也尚未落幕,在中國的舞臺上,他們正延續經典,引領潮流。
用戶點評 共 4 條評論
書看了兩遍,部分章節翻譯欠妥,前后人名都有出入。
這個銷量版圖,日銷成千上萬瓶,能做到每一瓶的味道都穩定一致,這不是某些玩概念的所謂牛逼小廠能企及的。
我開始還以為是 神酒
又是世界級設計師,又是著名釀酒師,做出來的東西卻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