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來說,我們喝的各種啤酒原本都是各地土著人的酒精飲料。
不同的文化為啤酒賦予了各種不同的版本,比如古時候亞洲人常用大米來釀酒,歐洲則是大麥和小麥,小米之于非洲,美洲對應玉米....如果你涉獵廣泛,肯定也見過不少“古法釀造”的現代啤酒,這也證明了如今這些傳統啤酒依然靠譜可行,也不失為一個探索冒險的機會。
比如角鯊頭的“口嚼酒”Chicha
跟隨我們走進古代斯拉夫民族、非洲和新世界土著們的啤酒世界,品鑒手中那杯現代工藝釀造的美酒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古人們在“喝”這個字上做出的努力。
斯拉夫土著啤酒
如果要說世界上哪國人啤酒喝的最多,那一定就是捷克。由西斯拉夫民族組成的捷克對啤酒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愛,這和過去斯拉夫民族在釀酒方面的造詣密切相關。
Kvass:又名格瓦斯,這是斯拉夫民族乃至如今的東歐、俄羅斯一帶最為常見的一種傳統啤酒,至少已有 1000 年的歷史,使用糧食,桶裝蜂蜜和酸面包(含有酵母)來進行釀造,這種低酒精度、能量充足的液體面包甚至曾被用于軍隊供糧。
通過在開水中加入幾片烤黑面包或黑麥面包,然后投入一些糖和水果(葡萄干,蘋果,檸檬,草莓或薄荷),冷卻后再加入酵母,最后你就能得到一杯低酒精度的發酵飲料。Kvass 不僅符合我們對于啤酒的基礎定義(谷物、水和酵母),甚至你還可以自己加點花樣做成一款過桶帝國 Kvass!
非洲土著啤酒
Mbege Beer:坦桑尼亞 Chagga 族人的傳統水果飲料,這種酸甜的啤酒的重要配方就是當地盛產的香蕉。釀酒時,首先將香蕉搗碎在鍋中煮 6 個小時并冷卻,然后露天放置使其自然發酵 7 天。待產生酒精后,再加入小米和奎寧樹皮粉末,最后發酵一天,就能得到一杯地道的非洲特色香蕉啤酒 —— 喝起來香蕉甜味十足,后段則是野菌特有的酸爽。
Pombé:Pombé 就是非洲斯瓦希里語中“啤酒”的意思,通常情況下使用高粱,麩皮,玉米和糖混合,并會添加絨毛草和黍屬植物直至發芽,偶爾也會加入一些蜂蜜。煮沸之后澄清并過濾,通過自然發酵之后就能得到像醋一樣酸的酒液。如今在非洲仍有啤酒廠延續這種做法,釀造著古老的Pombé。
Umqombothi:這種濃酸啤酒來自南非的科薩族人,用等量的玉米粉和高粱粉制成麥芽汁,自然發酵至 3% 酒精度。第二天,撇去一部分麥芽汁,將剩余的煮干冷卻,最后再把麥芽汁和更多的玉米高粱加回容器內,在溫暖的地方發酵半天,就誕生了這種酸味強勁的土著啤酒。
如今的南非等地依然能喝到這種地道的“酸啤”
美洲土著啤酒
Chicha:Chicha 這種特殊的美洲土著飲料可以在大多數中美洲和南美洲國家中找到。Chicha 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叫做 chicha de jora 的啤酒版本。
如果你了解西班牙語,或許知道 “jora” 并不完全代表“玉米”, “玉米”通常翻譯成 “maíz”。 “jora” 的意思是“專門為制作高品質 Chicha 而準備的玉米”,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發芽并干燥的玉米。
大多數 chicha de jora 的釀造方式與制作標準啤酒的方式非常相似:將玉米芽搗碎,然后收集玉米芽汁,煮沸,冷卻然后發酵,產生低酒精度的啤酒。但在某些特殊的版本中,則是直接將釀酒用的玉米放入嘴里咀嚼,唾液中的酵素會在 12 小時內將玉米中的淀粉轉化成糖。角鯊頭著名的 Chicha 便是通過還原這個口嚼的過程釀造。
畫美不看
Tesgüino:來自墨西哥西北部奇瓦瓦州美洲原住民,tesgüino是一種具有苦味的玉米啤酒,在復活節期間尤其盛行。釀造時首先使玉米粒在冷水中浸泡五天至發芽,然后干燥搗碎,和當地的樹皮、草木植物一同混合糖化,隨后將玉米汁煮沸數小時,冷卻并發酵。Tesgüino 與美洲當地的通靈術密切相關,被認為是具有治療特性的神圣飲料。
樹皮、玉米,一杯最簡單的啤酒就這樣誕生
除此之外還有 Tiswin、Tejuino Beer 等等風味各異的美洲土著玉米啤酒,經過現代工藝的改造,都足以成為一款街頭的網紅飲料!如果你對這些傳統的土著啤酒感興趣,不妨試試在家給自己釀一杯,親自品嘗來自過去的美酒吧!
用戶點評 共 3 條評論
如果能穿越 我還喝啥酒 我是就是皇上 這個世界都是我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o⊙),誘惑我
如果可以穿越過去我還喝啥啤酒,隨便來一屆世界杯,地球都是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