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還沒從假期綜合癥中緩過神來的你,上班 (moyu) 的時候不妨來和我們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
- 為什么年輕時幾乎沒有人覺得酒好喝,而隨著成長人們卻越來越鐘愛喝酒?
仔細想想,確實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還記得第一次喝酒時的感受嗎?尤其是年輕時候的第一杯酒,往往都是不愉快的體驗,苦、澀、辣,根本就無從享受,年輕時候喝酒,大都也只是社交需求。可是長大之后突然有一天,你突然體會到了啤酒的美味,懂得了品嘗一杯酒中的千百種風味。
到底是人的口味變化太快,還是心理和環境因素讓人對酒越來越青睞?
- 年紀輕輕,就是吃不了苦
苦味是人體的防御機制,為了防止在野外吃到有毒物而演化得來,這對于遠古時代的人們來說尤其重要。而甜味則意味著能量,人類對于能量的渴望是深深刻在基因里的。年紀越小,就越傾向于依循本能作出行動,因此,小孩子喜歡甜食,而拒絕那些帶有苦味的綠葉蔬菜也就成為了天性。
難道長大了人就不嗜甜了嗎?顯然并不是。然而成長過程中對于苦味感知的退化卻是事實,尤其是在青春期的過程中。小孩子能輕易地嘗出一道菜里哪怕一丁點的苦味,而成年人卻只會覺得小孩子太過夸張。喝酒也是如此,十八歲聚會上喝的啤酒苦的讓你乍舌,五年之后,卻只覺得這種酒寡淡如水。
這一味蕾感知的變化過程對青少年時期人們的飲食喜好產生了許多影響,等到成年之后,你對于苦味的感知能力其實已經遠不如你的懵懂少年期。
- 習慣的力量,騙過自己騙過大腦
喝酒和抽煙很類似,第一次的體驗往往都很糟糕,但喝的越多,你就越喜歡那個味道,成癮性改變了你的大腦對待酒的方式,并逐漸釋放出讓人感到愉悅的化學物質。喝酒的的確確會改變你的大腦結構,如果你在青春期就已經接觸酒精的話更是如此。
大部分人在年輕時不會接觸到太多的酒精,但是首次接觸酒精的年齡越早,成年后熱衷飲酒的可能性就越高。
- 生活越苦澀,啤酒就越甜
苦味感知退化、酒精改變大腦結構可能都不是許多成年人喜歡喝酒的最重要原因,苦酒入喉心作痛,環境因素和心理狀態的變化足以讓年輕時難以下咽的啤酒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
生活越苦澀,啤酒就越甜,你喜歡喝多苦的啤酒?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喝酒時的體驗嗎?你又是怎么喜歡上喝酒的?不妨留言與我們一同分享
用戶點評 共 14 條評論
第一次記不清,但是覺得當初是為了夏天解渴,冰鎮啤酒爽!
很奇怪,八個月前對酒是完全不感興趣,酒對我來說都一個樣:烈酒辣、嗆,啤酒漲,葡萄酒有怪味。結果八個月前機緣巧合對酒文化感興趣了,從威士忌入門,買了一遍烈酒,然后看了張大媽的帖子開始買了些葡萄酒,最后四個月前發現還有精釀可以嘗試,于是現在變成了烈酒+啤酒的混合組合。以前覺得苦的現在覺得不帶點苦就膩,工業淡啤也覺得是旅途中解渴的最好飲料。
喜歡高苦度的酒,而且要酒花壓住酒精味的苦尾,越苦越過癮
五個月前
入坑精釀似乎完全是一種潛意識吧,第一次喝,瞎點了一瓶羅10,也是覺得很苦,但過了好一陣子的某一天晚上竟然就是想喝這么一口,從此入坑
喝酒那都是為了部落(報仇)!應該是初中畢業聚會上第一次正兒巴景的喝了一次尿啤,把之前灌我得全部撂倒,那時候感覺味蕾并不存在。所以沒有味道感受,用戶體驗為,喝,尿尿,吐,喝,尿尿,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我從15年底通過我姑開始接觸精釀,在跨專業的情況下,大學一年級把微型啤酒釀造技術讀了4遍,后來又讀了幾本國外譯文,最大的問題就是英語底子太差了,來回折騰,幸虧高中生物和化學底子不錯。到現在自己擁有一套小設備,出第一批酒的時候,激動一晚上。和幾個朋友干杯????。感謝酒花兒,感謝沈凱,讓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找到了溫馨家園,只有一句話,努力做下去。
從16年10月左右入坑,至今已經一年零四個月,喝過的精釀不算多,但是真的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段神奇之旅,感謝世界上有精釀這種好東西,她是我的唯一
高三畢業開始接觸精釀
現在還在慢慢摸索中
大學同學聚會,酒量一直很好的自己竟然喝勇闖天涯上頭了……為了證明只有勇闖天涯對自己有毒,一直在嘗試各種酒,無果……現在入坑精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