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底至四月初,我通過上海家釀協會組織了一系列BICEP培訓,希望能幫助有興趣成為BJCP評審的啤酒愛好者準備BJCP的網考及品酒考試。(關于考試信息可以直戳我們之前的推文 考試 | 2017 年第一場 BJCP 線下考試即將登場)
該培訓共分六節課,內容包括了原料及釀造工藝、風味試劑品評、近50款啤酒的盲品、以及模擬評審等環節。
本文將與大家分享下培訓中盲品環節的目的、設計及部分數據總結,希望對有興趣參加BJCP考試的童鞋或其他品酒愛好者有所借鑒。
為什么要盲品?
這次BICEP培訓的課程大綱是經由BJCP培訓總監確認的。美國一些家釀組織也有組織這類培訓的先例,只不過很多在品酒環節并沒有用盲品的方式。
我這次之所以決定搞盲品主要因為本人在學習品酒的初期,并沒有認識到盲品的重要性,喝了很多種酒但事倍功半。直到后來改成以盲品為主之后,才逐漸對各類啤酒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相關研究資料表明,我們在喝酒時主觀感受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諸多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啤酒的品牌、包裝、第三方評論等等,都將直接影響我們對啤酒的客觀評價。
以下是來自美國市場協會的一份調查數據,將一些風味接近但品牌不同的啤酒進行分組,數值表示消費者在盲品與非盲品時打分的差異度大小。可見盲品在某些品牌差異的情況下,對主觀感受的影響可高達20%。
盲品酒單的設計
在設計盲品酒單時,主要考量了三個因素:
1. 盡量采用BJCP指南各品類中的經典酒款。
2. 從愛好者角度選擇了五個大家較熟悉的大類,分別是淡色拉格,淡色/琥珀艾爾,棕色艾爾,波特/世濤,烈性啤酒。同時為了增加難度,我們在每個大類里面加了一兩個“臥底”。比如淡色拉格這一組就包括科隆/金色艾爾/起泡艾爾等。這樣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品類間的區別。
3. 我們盡量購買日期較新的啤酒。
酒單:
校準的重要性
我們當然希望通過盲品環節幫助大家更好地識別每一個啤酒品類,但是“識別”并不是唯一的目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我們最重要的目的是“校準”。
所謂校準就是把自己的主觀感受跟別人的相比較,從而更加客觀地了解自己的感官系統。比如同一款酒,別人覺得酒精度很高,而你覺得一般般,那么可能你對于酒精的敏感度比較低。
在每次上課的盲品環節,我們先后要求大家記錄自己在酒精度/酒體/平衡感/殺口感/麥芽特性/酒花特性/發酵特性等十來個方面的感受,然后一起討論。這本身就是一個校準的過程。
由于有些數據填寫的并不完整,我選擇了酒精度/酒體/平衡感/殺口感這四個方面做了一些統計分析。下圖是各種酒樣本方差的平均值,數值越高樣本數據越發散。以這次培訓的學員來看,大家對酒精度的感覺都差不多,而在平衡感上差異性就比較大了。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大家對苦度的敏感度差別很大,在這里建議大家課下可以做些有針對性的訓練。
淺析盲品結果
整個盲品環節,正確率接近50%。下圖是每個大類具體的情況,相對其它大類,大家對淡色拉格的認識以及不同淡色拉格之間的區別會更模糊一些。這可能跟大家的偏好及口味較重有關系。
下圖是具體每一個品類的數據。總的來說,大家還是對IPA、帝國世濤和幾種典型的比利時啤酒更加熟悉一些。
最難識別的酒
針對這些盲品正確率很低的酒,有些是因為大家平時喝的比較少以及對品類特性不甚了解,還有的主要是以下的幾類原因:
(1) 各個國家的“非典型”類別:比如大多數美式酒的酒花特性都很明顯,但是美式棕色艾爾是個特例;再比如大多數比利時啤酒發酵特性都很明顯,但是比利時淡色艾爾是個特例。
(2) 有些BJCP品類重疊度比較大:比如美式波特和美式世濤,APA和IPA,淡爽拉格和美式拉格等等。
(3) 一些特色風味識別度低:比如澳洲起泡艾爾中的酒花風味,燕麥世濤中的燕麥風味等等。
對于有興趣參加BJCP考試的愛好者來說,大家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一些品類的訓練。
說在最后
以上的內容和數據是基于本次培訓的一些總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借鑒。
但是每個人的情況差異很大,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組織各種主題的活動。比如把不同酒花特性的酒放在一起盲品,可以是單一酒花也可以是多種。比如盲品世濤的時候,可以把新鮮的和鄰期的放在一起比較。比如可以搞混酒,事先設計好一些混合方案,我們這次培訓的模擬評審環節就有這方面的內容。
(盲品培訓現場)
總之品酒是件很好玩的事情,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另外事前事后稍微花些時間總結一下,自己也能不斷進步。
作者介紹:
老盧,酒花兒特約評審,佳釀愛好者
BJCP裁判,Certified Cicer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