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9 希恩 酒花兒
從2012年開始,每年秋天都有著臺灣自釀愛好者們的最大盛事:一年一度的臺灣自釀啤酒大賽。
筆者與自釀啤酒大賽的緣分得從前年第四屆說起,當時在啤酒許大哥的鼓勵下,把我人生第二批家釀作品送去參賽。當時志在參加,不在得獎,頒獎派對時還特地回到臺北,在金色三麥美麗華店參加頒獎派對。
現場分享學習與狂歡酗酒的歡樂氣氛交織,這是筆者首次感受到臺灣自釀群體的火熱氛圍。
嗨翻了的第四屆頒獎趴、啤酒許大哥、小帥哥葉亦辰
時隔兩年,筆者在九月份收到BJCP線下考的成績單,順利通過BJCP考試,取得ID。這時快速聯絡了我們的老朋友,臺灣賽的主審弈杰,拜托他安排一席評審資格給筆者。于是乎筆者就由兩年前的參賽者升格成為了今年的評審。
可重復使用的評委證,臺灣社團果然勤儉持家
這次比賽評酒的日期是10月1日,主辦方貼心在前一天晚上安排了歡迎酒會以及補血餐會。歡迎酒會是在臺北的文青集散地Mikkeller Bar,這也是我首次來到慕名已久的Mikkeller Bar。
筆者夢想發展起像Mikkeller一樣有影響力的華人吉普賽酒廠
本次臺灣自釀大賽的評委組成以臺灣及香港裁判為主,臺灣和香港兩地近年的精釀發展均十分蓬勃迅猛,并且不一而同地助力于家釀及品飲文化之推廣。
在此與讀者們分享一個流傳于臺灣與香港精釀圈的黑話——"風土啤酒"。這里所謂的"風土啤酒",指的是本土產的,可能基于亂七八糟的工藝與想法所制造出,號稱是精釀啤酒的可怕啤酒。其特征通常是各種不愉悅的酸以及超標許多的不良風味。
有趣的是,在補血餐會時,兩地的朋友們各自準備了多款當地有特色的風土啤酒,讓補血餐會變調成了吐血餐會。喝完整輪后,大家一致公認這次的風土之王是有款尾字是“媽”的香港啤酒,幾乎吊打臺灣的南打北纖。
港臺風土啤酒大合影,有些的瓶標還不錯
比賽評比的地點是位于臺北汐止的臺虎實驗室,當天一早八點就有場BJCP的線下考,有多位評審報名重考刷分數,隨后就開始了正式的比賽評酒流程。
考試現場
考生們在超贊的環境里考試寫酒評,比賽一共分為七個大組,分別是American Ale / English Ale / IPA / Wheat Beer / Belgian Ale / Others,上午和下午兩個半場評酒,各個小組評選最多兩款晉級后,再由晉級酒當中評選出大組的前三名。
筆者在上半場是分到IPA組,以往筆者喝過臺灣眾多高手們的IPA自釀作品,水準是非常的高,但這次在小組評酒時并沒有喝到特別驚艷的作品,甚至到大組的Mini-BOS評選時,在前三的名次里也僅選出了一個第二名的作品,心里著實涼了一半。
上半場
下半場筆者被分到了Others組,也是被戲稱為“互相傷害組”的死亡之組。“互相傷害”一說指的是參賽選手做酒傷害評審,評審寫酒評傷害參賽選手XD。
以為死定了的筆者有件事情聊以慰藉,就是與我的偶像王鵬老師(臺灣酒類教育專家,國際知名華人啤酒評審,世界啤酒品飲大全作者)同一個小組評酒,筆者真是太幸運了,早知道該把書帶來簽名的。
跟王鵬老師學習了不少
出乎意料的是,在Others組的小組評比中,居然沒有出現20分以下的酒,而且幾款酒都有資格晉級。最后筆者也有幸加入了Mini-BOS的評審,Others組最終有11款作品晉級,半數以上都非常好喝。
但有支初選拿到43分高分的神酒,被一致推選為本組第一。這支酒的訊息是咖啡、椰子、可可香、ABV14.5、以法國木桶橡木片過桶的帝國世濤,有多么好喝就讓各位去想像了,反正是好喝到讓筆者上天了。
這支酒的作者是上海家釀朋友們也熟知的,24節氣啤酒廠"啤酒頭釀造"的小帥哥葉亦辰(請看本文第一張圖片左下角)。在10月4日的頒獎派對上葉亦辰也發出戰帖,希望下一屆的“互相傷害組”有更強力的挑戰者進來挑戰。
互相傷害組Mini-BOS的十一款選前三
賽后筆者有些心得,臺灣的自釀啤酒大賽能夠這么成功,社團前輩們無怨無悔的付出是其一,商釀大廠如臺虎/ 金色三麥的支持是其二,臺灣的Home Brewers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很快就能夠把自己的釀酒水平提升到較高層次。期望國內各地的自釀家釀氛圍也能有機會慢慢地成長茁壯。